近年來,上海以公園城市建設為突破口,在繁忙都市中為大自然搭建起一個個“庇護所”,從而讓市民感受到“公園20分鐘”的快樂觸手可及——綠樹花海給人帶來視覺享受,鳥叫蟲鳴悅耳動聽,植物釋放芬多精(一種天然的芳香化合物)和負氧離子使人身心愉悅,公園內的娛樂設施、游船畫舫、展覽展示、非遺體驗、健身器材,進一步豐富了游客在公園的體驗……在筆者看來,上海倡導并守護“公園20分鐘”,不僅還原了城市公園的本意,也彰顯了公園提升生態(tài)品質、實現(xiàn)市民共享的決心。
過往,城市公園建設存在著幾個比較普遍的問題。例如,與城市整體發(fā)展的格局要求相比,城市公園的數(shù)量缺口不小,不同公園在建設品質上也存在較大的差異。又如,一些公園的功能不夠完善,不足以滿足市民的需求,而隨著城市建設的日益推進,公園在管理上的短板愈發(fā)凸顯。
上海以公園城市建設為突破口,倡導并守護市民、游客的“公園20分鐘”,釋放了一個重要的信號:城市公園建設必須回歸真正為人民服務、為城市發(fā)展服務的要義。這樣一來,下一步的挑戰(zhàn)在于:如何把“為人民服務”“為城市發(fā)展服務”這篇文章做實做好。在筆者看來,上海公園城市建設還可以在三個“再”上繼續(xù)下功夫。
思想站位再提高?!俺?,所以盛民也?!背鞘械暮诵脑谌?,讓人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、更舒心、更美好,是城市建設管理的重要標尺。城市公園作為公眾休憩、游覽的場所,加強建設可以提高城市環(huán)境質量、美化環(huán)境。因此,對城市公園的建設、維護和改造,都應著重體現(xiàn)“以人為本”的建設理念,充分考慮公眾休息、游覽時的行為和心理需要,盡量滿足不同群體的多種需求。
上海市園林科學規(guī)劃研究院副院長韓玉潔在科學分析了最近走紅的“公園20分鐘”效應時指出,“公園是市民可以就近使用的生態(tài)空間,滿足日常休憩的需求,會對人產生很多正向效應”。這樣的認識對于我們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城市公園建設的宗旨,進而營造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園,使之真正成為居民樂于親近的休閑場所,是頗有啟迪的。
資源整合再提質。各級政府和有關城市管理部門,在推進公園建設提質工作方面,尤其要重視對各方資源的協(xié)調與整合。比如,在公園建設與完善階段成立專班,協(xié)調各利益相關方,確保更新工程按時、順暢推進,籌集、盤活建設資金,確保工程建設如期、高品質地完成。
今年,上海還將通過開放、拆墻、延時等方式盤活存量,實現(xiàn)更多城市公園24小時開放、更多單位附屬綠地對社會開放共享,并鼓勵更多公園擴大開放草坪區(qū)域,推廣一批帳篷區(qū)管理示范點。這一美好愿景的實現(xiàn),離不開對規(guī)劃、空間、人員、投入等眾多資源的有力整合。
管理力度再提效。城市公園的建設與管理,猶如車之兩輪、鳥之兩翼,缺一不可。但城市公園要建更要管,因為內涵比規(guī)模更重要,品質比速度更重要。公園管理,既要管建成以后的運維,又要管活動載體的設計和實施,更要體現(xiàn)科學化、精細化、智能化的要求,確保各項管理要求落小、落細、落實。
2021年,上海世紀公園與共青森林公園、濱江森林公園一起加入免費行列,成為為數(shù)不多的4A級免費景區(qū),游客量成倍增長。這得益于從收費到免費、從封閉到開放、從限時到24小時的全方位、全過程管理。而為了探路不限時開放,世紀公園已對實行24小時開放的區(qū)域加強夜間節(jié)能照明、升級監(jiān)控設施,以確保市民、游客在夜間游園期間的安全舒適。公園管理需要下的“繡花針”功夫,從中可見一斑。
人口稠密、空間緊缺的上海,而今依然在想方設法地提高市民的生態(tài)獲得感。從“大手筆”打造環(huán)城生態(tài)公園帶,到利用屋頂、墻壁、橋下空間等布置“小而美”的立體綠化,上海的公園建設正從“城中之園”邁向“園中之城”,在不斷滿足市民對優(yōu)美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,彰顯其難能可貴的為民情懷、責任擔當和城市氣魄。期待上海的“綠”以更高水準的精細化管理,為市民帶去更多美好的體驗,使更多人可以從“公園20分鐘”中獲益,擁抱綠色生活,踐行綠色生活。(趙暢)
編輯:李超